這大概是很多現代人在面臨親人過世時,內心免不了會有的疑慮或擔憂。無關乎孝順不孝順,而是人在面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,都希望能有個公平客觀、但又足夠內行的人,設身處地為自己找想、提出建議。以下幾個案例正是現代人在辦理喪事時容易遇到的困擾。
許多經歷至親過世的人,他們都曾遭遇過一種遺憾。就是親人在臨終時,家屬卻因為忙著尋找合適的禮儀公司、錯過了臨終前好好地和親人道愛、道謝、道別的寶貴時光。之所以造成這樣的遺憾,是因為現在的網路搜尋引擎太發達了,只要鍵入關鍵字,就能輕易地蒐集到大量的相關資料。可惜多數的人缺乏快速整理大量資料的能力,就在忙著閱讀、消化資料時,錯失了在親人臨終前好好道愛、道謝、道別的機會。基於這個原因,奠品昊立極力推廣預先規劃的概念,不但設立了官方網站,還將大量的網路資料化繁為簡,整理出一套清楚易懂的<臨終關懷手冊>、<葬禮服務流程>;以及桃園市、台北市、新北市立殯儀館設施與收費標準。讓所有的服務流程透明化;推出客製化葬禮,讓家屬節省葬禮開支的同時,又能圓滿地送至親最後一程。省錢、省事、省麻煩!
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,自明清時期就有來自福建泉、漳兩地的漢人移民、以及後來的客家人;清末時期又因為日本殖民台灣,日本佛教與一些日本特有的喪禮習俗也傳入了台灣;接著又是二戰結束,大量的外省人選擇在台定居,又帶來了不少與台灣本地不同的葬禮習俗。諸多外來文化的影響,台灣不僅美食眾多、宗教眾多,連葬禮習俗也是多樣繁雜。不同族群、不同信仰的親友們聚在一起,七嘴八舌地給家屬建議,卻對喪禮習俗一知半解、沒法很清楚地向家屬解釋各種禮俗的意義時,進一步導致家屬困擾、無所適從。
依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,子女替父母服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,倘若情況反過來,由白髮人送黑髮人,則會被視為違反倫理。未成年的子女倘若夭折,是不能立牌位;甚至連個塔位或墓碑都沒有。這樣的禮俗規定,導致年輕媽媽生下的幼兒一旦夭折,不但要承擔喪子之痛,可能還會和堅守傳統的公婆起衝突。卻很少有旁觀者能清楚地分析:在以前醫療不發達的時代,孩子的生育率高、夭折率也高的嚇人。即便是帝王之家,皇子和公主在十歲以前就夭折的比比皆是。根據正史記載,康熙皇帝一生總共有35個兒子,然而活到成年的兒子僅有20位。不愁吃穿的帝王之家尚且如此,何況普通人家呢?如果每個早夭的孩子都要立牌位或墓碑,以古代高生育率、高夭折率,大多數的家庭無法負擔這樣的喪葬開支;因此才有「不替夭折的子女不立牌位和墓碑」的習俗。但是現代不一樣了,過低的生育率導致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,孩子夭折對父母就是一大傷害了!這時還有必要堅持那早已過時的習俗嗎?
奠品昊立原本只是一家小型葬儀社,沒有做任何行銷廣告,只有專門替葬禮上演奏國樂的樂隊老師,或是專門供應葬禮鮮花的花店老闆才會知道的葬儀社。然而,這家小店卻因為長期真心關懷家屬、提供24小時的免費諮詢,逐漸地在競爭激烈的桃園地區站穩腳跟、二十四小時地為社會大眾提供免費的喪禮諮詢。